中国设计 国风元素为什么不适合造车?

曾几何时,我们一直会诟病,自主品牌的汽车颜值太差。但这种说法已经不适用了,因为,自主品牌的外型设计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看看博瑞、H7、RX5等等,便知道我所言不虚。只是,光是外型好看就足够了吗,汽车设计并不是仅仅包括外型一个部分

来看看外国人是怎么想的:

 一直以来,中国汽车的设计都没有找到一种难得的中国元素,设计水平无法更进一步”——Sam Livingstone,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高级导师,汽车设计公司Car Design Research LTD.的创立者和领导者,世界年度车设计环节的评委、IF设计大奖陪审员。 

在2008年,由中国汽车工程师协会举办的第一届汽车设计论坛上,Car Resign Research(Sam所在的设计机构)便提出了关于“C-Factor(中国元素)”的议案。中国元素是一种能够让世人更好的认出,“这是一辆中国车”的概念——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中国车需要有中国味儿。因为其他国家的车型或多或少都带有他们自己的民族/国家特色。

时间过去了很久,也有了许多关于中国元素的讨论,但是在早些时候的北京车展上,看着中国市场上的那些新车,我们可以简单地得到一个结论,中国车企仍没有找到自己的中国元素。那些新的设计理念,新车可以说都是西式设计,中国味儿?没有。

但,说二道三,中国元素究竟该是什么?什么能够代表中国设计,或者说,中国元素真的那么重要吗?

当我们脑海中想到美国车、意大利车或者德国车的时候,都能够浮现中一些经典的形象。比如这辆50年代经典的巨大的凯迪拉克,比如精练的宝马中级车还有那小小的但功能齐全操作友好的菲亚特。我们知道这些品牌究竟是起源于美国、德国还是意大利,这个概念就像我们知道这些车是在那些国家生产的一样深入人心。我们内心中已经对他们的车型有了分别的认知,假定了他们的设计师分别是美国人、德国人和意大利人,因此,我们可以简单的用标签比如“美式豪华”、“德式精密”、或者“意式风范”来形容一款车的设计风格。(译者注:其实原文中仅仅简单使用了“American car design”、“German car design”、“Italian car design”作为标签,但是,翻译时却能够用不同的说法,这也代表着至少在我的印象中,德国车就是精密,美国车就是肌肉或者豪华,他们的汽车设计都有着自己的特色。)

然而,这种美国、德国、意大利(还有日本、英国、瑞典、法国)汽车设计能够成功成为经典并不仅仅因为他们是被某个人设计的;更是因为在那些国家的购车者们会选择购买对应符合他们审美的设计类型,并在一定程度上为这种设计订立了价值。

有着巨大尾鳍的凯迪拉克完美地契合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蓬勃发展的喷气时代(booming jet-age)中热衷于张扬表现的社会习性和逐渐扩张的高速公路。而与其同时,小巧的看上去很面善的菲亚特却能够迎合住在拥挤的古老城市中荷包并没有那么鼓的意大利人。至于中等尺寸质量较高的宝马则适合战后十几年稍许恢复元气的德国“新(中产)阶级”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经典的美国、德国、意大利汽车设计都契合他们本国人民的需求,而这些设计理念仍然是现在进行时。汽车设计中的民族,国家特性并不在于这款车究竟在哪里生产,在于它的潜在客户需要什么。 

 与其顺应西方的汽车设计理念,或者直接应用某些中国传统视觉文化,中国未来汽车设计应该更加独一无二,并且迎合中国人民的喜好和需求。中国元素更应该是一种混合产物,其中应该包括方式、需求、品味和消费者的经验、中国文化作为底层基础。中国元素的汽车设计必须能够为中国和中国人提供别的国家的车型所忽视,不能提供的东西。

从技术上讲,中国汽车行业在这8年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最好的中国汽车设计却变得和最佳西方汽车设计越来越趋同了。不过,直到中国元素——一种特备适合中国的,可认知的主动的设计思路的集合——产生作用为止,中国汽车品牌将继续生产那种传自西方汽车设计的不能够完全契合中国人所需的车型。中国元素直到今天,在议事日程上的位置比起8年前还没有任何改变。 

编者随笔:

近年来,中国汽车的设计水平节节攀升,甚至已经可以和国际大厂比肩,但是其中有多少中国元素呢,什么样的设计代表了中国,难道是红旗吗?

关键字: 汽车文化 中国 设计
  • 分享:
  • 扫描分享到微信好友或微信朋友圈
温馨提示:以上车型配置及报价等信息由经销商提供,仅供购车参考,其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由经销商负责,进口车市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加本站相应文字链接,否则将视为非法转载的网站侵权行为,进口车市将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